房天下 >资讯中心 > 观点 > 正文

遏制高房价关键是什么? 地方摒弃"土地财政"

房天下综合整理  2010-03-07 08:21

(源自新华网)阻击社会资金炒房,抑制投机性需求,目前已祭出减少税费优惠、打击囤房惜售等手段。而阻止地方政府炒地,则需从根子上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楼市,无疑当前最热门也最持久的话题之源。新闻媒体上,三句话不离高房价。无论是电视上《蜗居》的火爆,还是社会上拆迁悲剧的频发,背后都有高房价的影子。

如今,民众对高房价的普遍焦虑,已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近来,国务院罕见地连续对房价问题表态。从总理要求抑制投机性购房,到营业税优惠取消,再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短短几天内房地产政策取向经过了“三部曲”。(12月15日《经济参考报》)对楼市敏感的人还注意到,从“抑制”到“遏制”,政策措辞也更加严厉。这让苦于高房价的民众,似乎又看到了房价下跌的希望。

中央政府的态度表明,对争论不休的“楼市是否有泡沫”问题,中央已有了基本的判断,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过,就此推断房价将下跌,还为时过早。

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这些要求被简称为“国四条”。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国四条”的核心,在于增加供给、抑制投机,稳定公众对房价的心理预期,使房价回到理性的轨道上。这与中央一贯的政策并无本质区别,这些举措还有一个前提,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来,增加保障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才是政府分内的事;至于让房价下跌,按说已超出了政府该管的范围。

但是,房价仍在疯涨,泡沫还在累积,将对整个经济安全构成严重隐患。有论者甚至指出,即使牺牲一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也要把疯狂的房价压下来。

中央的政策取向是明确的,而增加保障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焦点又都指向了地方政府的执行问题。正如国务院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而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政府正是高房价的受益者和主要推手。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接受央视专访时也指出,房价泡沫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地方政府炒地,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

阻击社会资金炒房,抑制投机性需求,目前已祭出减少税费优惠、打击囤房惜售等手段。而阻止地方政府炒地,则需从根子上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问题是,地方政府如何才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

地方政府热衷“卖地”,首先是因为这个见效快、来钱也容易。也有人认为,地方政府热衷“土地财政”是由于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和事权不对等,使之财源受限。但为什么一些地方一到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等民生投入时才喊“缺钱”,而却不妨碍办公楼越建越豪华、“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看来,也不是真“缺钱”,而是钱怎么花,花到哪里的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自觉减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自觉把“三公”消费降下来,把资金挤出来。减少资金的饥渴感,就减少了依赖“土地财政”的冲动。当然,也不排除在适当的时机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使财权和事权更加统一;同时,要充分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抓手,促使地方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地方财政收入多元化、可持续化。唯有如此,才能慢慢从根子上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才能走出房价“越调越高”的怪圈。

相关新闻:

两会提案房价调控列首位 四项力度措施压房价

关键词·房价

四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报告: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

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专家解读

房地产业需要重新洗牌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取向是否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房地产问题非常的重要。房地产需要实行新政,对投资性投机性购房,要征收交易利得税。未来通过洗牌,对利益重新分配,让地方政府,中央财政为大家安居乐业创造条件。

目前拥有3套5套房的家庭不少,一方面一些家庭没有房,一方面一些家庭拥有几套房。这种情况需要从政策上给予解决,房地产需要实行新政。对投资性投机性购房,要征收交易利得税,如在德国,会收取15%的利得税。

另外,征收土地税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刘纪鹏表示。目前土地一次性卖出,国家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越来越少。如果将土地的一次性卖出改为分年交税,也给今后的地方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收入,形成一个长效的、规范的税收制度,来取代中国的收入制度。

关键词·医改

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报告: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

专家解读

解决医保问题才能解决看病难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表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包括几方面,条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医疗卫生改革角度政府特别重视。五项政府工作里项是继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把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到120元,增加的是比较快的。

看病难首先要解决的是医疗保障的问题。即使是再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医保看病的话都会是很贵的,尤其是在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医保的举措来加大政府投入,解决起来有些困难,但是缓解看病贵是在很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

关键词·教育

不普及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

报告: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要永远铭记。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家解读

教改要大胆突破高度行政化体制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改革需要解放思想,我自己觉得我们的体制高度行政化。大胆突破,是要突破体制上僵化的东西,我个人理解行政化是比较大的,它的意义可以比一比三十几年前中国农村的改革,那时就是高度行政化,跟现在教育一样,就是用行政权指导一切,农民没有积极性,没有按照农民的规律来生产,就把农业搞得一塌糊涂。三十几年前农村行政化改革,把这个去掉了,农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规律来种田了,中国经济才腾飞,才有我们三十几年的经济繁荣。这种改革现在轮到教育了,跟三十几年前的农业一样,高度行政化。”

2004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对比,住房、教育等民生话题出现十余处新提法

总理报告 住房话题升温最快

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第7次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对比7份报告发现,在教育、医疗、住房和收入四大民生话题上,今年的报告共出现十余处新提法,包括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强国必先强教等。

住房

七年来升温最快

●今年新提法

1.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抑制投机性购房

3.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

4.查处哄抬房价等行为

记者统计发现,“住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4年和2005年,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住房”一词只提及了1次,到2008年、2009年已经提到20多次,今年提了10多次。从提及次数来看,住房是7年来热度升温最快的话题。虽然今年的报告中“住房”一词只提了10余次,但首次明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虽然2006年、2007年、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房价,并分别用了“遏制”、“抑制”和“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但今年的表态更能彰显政府决心: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收入

今年改革力度

●今年新提法

1.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策措施

2.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统计发现,“收入”提及的一年是2004年,今年提得,达到28次。此外,与往年强调的“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同,今年首次直指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好。

教育

提及“强国先强教”

●今年新提法

1.强国必先强教

2.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

3.增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记者对比从2004年到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在住房等五大民生大事中,关于“教育”一词在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三年中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及次数是的,在2009年,也仅次于就业,排行第二。记者对比前六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今年除了“优先发展教育”外,首次将教育和“强国”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另外,记者发现,在今年的工作规划中,提到要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并且要“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疗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

●今年新提法

1.控制医疗费用

2.(民营医院)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

在之前6年中,政府一直在表明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明确说明要控制医疗费用。新医改方案中提到的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首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体现,而且在服务准入和医保定点中要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

关键词·养老

130万“老工伤”入工伤保险

报告:2010年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

要将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

专家解读

首提“家庭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专家姜长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报告里面提出来,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其中首次提到要重视家庭养老服务的发展。现在不管是城市和农村,空巢老人都在增多,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家庭服务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作用非常大,不仅能解决相当部分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很多家庭的后顾之忧。此外,报告在服务业方面也有其他的提法,比如说重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临时性服务等。”

关键词·就业

中央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就业

报告: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专家解读

2010年自然失业现象是就业难点

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说2009年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应该说我们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往年还要多。周期性失业现象大大缓解了。而下一步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失业,也就是劳动者就业需求和雇佣方匹配上的难点,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叫做自然失业现象。这部分是2010年比较突出的就业难点。这些就业困难通常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政府的就业培训、中介服务等等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的工作中,总理提到了加强培训、加强就业服务,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列出来。2010年的就业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抓得比较紧,措施是直接针对的,不是泛泛而谈的。”

关键词·户籍

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

报告: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城乡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专家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上海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课题研究专家王大犇,昨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这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大犇表示,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放开后,有望实现只要人们有稳定工作,就可以转成城镇户口。由于我国大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有限,住房、交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目前国家能做到的仅是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而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放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十年是实现不了的。”王大犇说。

目前大学生在北京等大城市的落户标准过于严格。王大犇认为,应该实现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在交社会保险五六年后,就可以在当地落户。王大犇指出,解决户籍制度问题,前提是要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低层次产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减少,民工回流情况增多,就能帮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东莞新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